河南开封新闻网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场边的中国球迷无法接受这一结果。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李楠下课!”
这是中国男篮在13分输给委内瑞拉、小组赛未能晋级之后,18000人的北京五棵松篮球馆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比之前任何一次“中国队加油”的助威声都要响亮。

同一时期,微博热搜榜单再次被和中国男篮有关的话题“攻陷”,“中国VS委内瑞拉”、“心疼易建联”、“想念丁彦雨航”、“杨超越上上签”……其中排在热搜第五的“李楠战术”话题中,网友对于李楠临场执教能力的质疑充斥满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比赛开打前大约2个小时的时候,距离教练席最近的球迷还对李楠喊了一声,“李指导,加油。”
这样的落差颇有几分讽刺。从被鼓励到被质疑“下课”,李楠经历了什么?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李楠在场边焦急指挥。
“楠辞琦咎”?
距离“周琦罚球失误”的大范围网络群嘲过去不过48小时,中国男篮又一次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这一次,主角换成了主教练李楠。
上一场惜败波兰之后,球迷无比期待中国队能够在小组赛最后一战和委内瑞拉的比赛中赢下一场胜利,不说在后面的赛程“杀”回北京,仅仅是希望中国队能够打入第二轮、晋级16强。
但开场,中国男篮就被对手的三分球投懵了。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姚明面色凝重。
委内瑞拉的战术非常简单,上线投手叫掩护后快速三分出手,投不进有内线冲抢篮板球,李楠早在赛前就声称做了充分的准备,要在这场没有退路的比赛中全力去拼,但效果却实在一塌糊涂。
防守、后场篮板做不好,中国队的进攻也不见起色,李楠用赵继伟和郭艾伦搭档首发,完全串联不起内外线的衔接,锋线上除了翟晓川,任骏飞、阿不都沙拉木和可兰白克几乎全程被李楠摁在冷板凳上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中国男篮的战术在哪里?
首节8分落后,半场仅得23分,被对手领先10分,后卫线上三分无一开张,逼得只能易建联和周琦两个大个球员投三分,李楠却始终将8人轮换贯彻到底。
如果说赛前准备是队员贯彻得不好,8人轮换是主教练用人谨慎,但李楠的临场执教能力,最为球迷诟病。
几次暂停期间,李楠朝队员们喊话总是,“太紧了,放开点”、“篮板球、反应快一点,抢篮板”,战术也无外乎两个——钻石、牛角。
终于眼看着比赛接近尾声,中国队翻盘无望,现场球迷克制了一整场的情绪在最后时刻爆发,“李楠”下课的喊声响彻五棵松体育馆。
和现场的喊声相呼应的,是赛后球迷论坛的讨论——上一场输给波兰,李楠“主锅”。
那场比赛赛后,塞尔维亚主教练乔尔杰维奇就分析过中国队的输球原因,主教练的两个暂停是“糟糕的暂停”——后场发球空间大,半场发球容易被抢断,更何况当时中国队处于领先,先等对手犯错,即便被对手打进,再叫暂停也不迟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易建联形单影只。
用人保守,双塔+三后卫选人失败
伴随着这次“李楠下课”的声音,球迷旧事重提,又“挖”出了李楠执教履历中备受争议的三次经历。
第一次是2011年在南京举行的东亚男篮锦标赛,李楠率领国奥队迎战日本,上半场国奥已经一度领先了日本14分,但李楠仍坚持使用苏伟在内线单打,不仅效率不高,还大量消耗队员体能,最终导致国奥在南京被日本队逆转。
第二次是在2016年的亚洲男篮挑战赛,李楠率领国奥队输给了印度和伊拉克,对手实力在亚洲范围内都不算强队,更何况他们队里还有非职业球员。
第三次则是李楠率领山东队征战2017年全运会,当时山东队在领先26分的情况下,李楠依旧使用丁彦雨航在场上,最终小丁体能被大量消耗,山东队被逆转,无缘全运会决赛圈。

18000人漫天“下课”呼喊,李楠的用人和战术错在哪了?

赵睿安慰方硕。
由此结合本次男篮世界杯,李楠在用人上始终还是偏保守,既然郭艾伦在对阵委内瑞拉的比赛中已经靠突破解决不了问题,上半场发挥出色的孙铭徽却还是在下半场被李楠弃用。
而他所信赖的三后卫+两中锋阵容,在和世界强队的竞争中完全不具备优势,速度、高度都打不出来,一个夏天备战选拔工作,基本可以宣告失败。
篮球评论员苏群在中国输给委内瑞拉的赛后毫不留情面,“我们的三个中锋拿了24分,得分最高的是方硕和赵继伟,加起来得了25分,证明我们的双塔战术彻底失败。没有投手,没有前锋,没有三分,没有罚球,今天连篮板都没有了。”
包括上一场和波兰的关键球处理上,周琦两次发球失误、赵继伟一次发球没发出来5秒违例……既然赛后李楠承认经验欠缺、关键球处理练习比较少,那么当时在中国队后场球已经发出的情况下,叫暂停的意义何在?
那时,连周琦都摊开双手似乎在表示不理解……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longtingqu/3884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